首页 律师动态 | 亲办案例 | 法院审判规范性文件 | 批复答复 | 经典案例 | 民商法学 | 刑事法律 | 证据法学 | 法律帝国
本站搜索
最高院关于明确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法律适用的建议及答复
文章来源:张万军律师  发布者:包头律师张万军  发布时间:2014-12-25 20:50:01   阅读: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1474

    当前,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支付工具,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等非法手段获取持卡人信息及密码,利用专业设备伪造银行卡盗取持卡人账户资金,即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也逐年增多,但因为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缺少相应的司法解释,各地法院对伪卡欺诈案件中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等的法律适用标准不一致,导致同类性质案件的审判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统一性。如珠海市某市民银行卡内的10,069元被盗取她将发卡行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认为银行负有保障客户存款安全的义务只有持真卡的交易者使用密码办理的各类交易才能视为客户本人的行为持伪卡进行的交易即使密码相同也不能视为客户本人所为,法院最终判决发卡行赔偿持卡人全部损失。而河南郑州市某市民因银行卡被盗取20,000元,状告发卡行,法院因持卡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发卡行存在过错,最终驳回持卡人诉讼请求。以上两个案件均是伪卡欺诈,但由于不同法院对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不一致,而导致审判结果完全不同。

 

因此,有必要出台司法解释明确银行卡交易中各方所处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合理界定银行与持卡人的责任边界和举证责任分配,公平地确定银行与持卡人各自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通过明确银行相关责任,将促进银行增强保障其系统安全和交易场所安全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机具的防伪识别能力和安全技术防范能力;通过明确密码的重要性和丢失的责任,将促进持卡人提高自身防范风险意识,切实履行妥善保管银行卡信息和密码的义务,进而实现银行卡交易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司法审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刑法虽对伪卡欺诈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但民事领域的立法仍散见于各个部门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所适用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业银行法》等。在处理伪卡欺诈类纠纷案件中通常采用前述民法规范的基本原则或是侵权、违约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由于缺乏专门的司法解释对相关法律适用予以明确,因此司法审判结果各不相同。

 

一是归责原则不明确,审判结果不同。在伪卡欺诈类案件中,法院对不同主体适用何种归则原则的审理思路不同,主要有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即使银行在机具设备防伪、安全管理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只要不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且持卡人证明银行未履行义务构成违约,银行就应该承担还款责任。有些法院则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认为银行在第三人使用伪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不能识别伪卡的过错,导致资金被盗,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妥善保管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防止信息和密码泄露是储户的基本义务和责任,若储户未尽到义务保管好自己的私人密码,则对存款的损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法院将依据银行与持卡人各自的过错、过错程度来划分双方的责任。

 

二是举证责任分配不同,审判结果不同。目前,在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案件中,举证责任适用主要包括两种,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有些法院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认为持卡人负有证明银行存在违约或过错行为的责任,如持卡人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是银行原因导致银行卡信息或密码泄露,则会认为持卡人未尽到妥善保管密码的义务,因此应承担相应责任。有些法院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认为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具备举证优势,责令银行举证证明银行没有泄露银行卡信息,且持卡人存在故意泄露银行卡及密码信息,或交易时存在不规范操作对泄露银行卡及密码信息存在过失。若银行无法举证,则由银行承担全部责任。

 

二、相关建议

 

建议尽快出台有关审理伪卡欺诈类纠纷的司法解释,对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涉及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避免因不同理解和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审判结果,保证司法的公正性,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发卡行和持卡人双方的利益。

 

一是明确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所涉及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对此类案件在何种情形下适用哪种归责原则予以明确,进而依法合理确定案件中发卡行和持卡人的相关责任。

 

二是明确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在明确持卡人与银行是平等民事主体、在合理平衡双方有关利益情况下公平分配举证责任,明确银行和持卡人应承担的举证责任。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1474号建议的答复

 

 

 

高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明确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法律适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所反映的问题,近年来在司法实务中确实存在,已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随着银行卡在民商事交易中的广泛使用,伪卡交易引发的银行卡纠纷案件大幅增加,但因没有统一的裁判标准以及认识的不同,客观上存在各地法院裁判结果各异的问题,亟需进行规范。

 

2010年以来,我院即着手对银行卡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对申领、使用银行卡过程中发生的民商事纠纷的法律适用进行研究,并着手起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共包括案由、民刑交叉、信用卡透支情形下的责任认定、伪卡交易情形下的责任认定、盗抢卡、遗失卡冒用情形下的责任认定、信用卡法律关系独立性和抗辩切断的限制、诉讼时效中断问题、适用范围八个部分内容,其中包括了伪卡欺诈类民事纠纷的责任认定问题。我院已多次召开法院系统、银行系统的专家论证会,修改该指导意见至第四稿。

 

在起草过程中,关于伪卡交易情形下的责任认定,争议主要集中在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的确定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适用严格责任归责原则,即只要因为伪卡交易造成持卡人损失,发卡行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发卡行有证据证明其没有过错或者持卡人具有过错(持卡人未尽到妥善保管银行卡和密码的义务)。发卡行在持卡人过错范围内减免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持卡人、发卡行均需举证证明对方具有过错。持卡人需举证证明发卡行未尽到资金安全保障义务,具有过错。发卡行需举证证明持卡人未尽到妥善保管银行卡和密码的义务,具有过错。按照第一种思路,举证责任主要分配给发卡行,发卡行举证不能的,应承担卡内资金损失的赔偿责任。按照第二种思路,举证责任分配给双方当事人,在司法实务中,往往出现因持卡人不能举证证明发卡行具有过错,自行承担卡内资金损失的情形。如何确定归责原则和分配举证责任,关系到如何平衡并解决持卡人和发卡行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争议,该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鉴于目前此类纠纷案件较多,为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各地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司法尺度,我院正在选取相关典型案例,以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公正审理因伪卡交易而引发的相关民商事纠纷案件。

 

感谢您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481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13654849896   邮箱:zwjkey2006@163.com
包头律师张万军咨询网    地址:包头市昆区凯旋银河线2A1807室内蒙古钢苑律师事务所(银河广场西)     
  蒙ICP备14004497号-3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zwjkey.com 
技术支持 普讯网络